海滨沙鹀(英文名:Seaside Sparrow,学名:Ammospiza maritima),是雀形目雀鹀科 Ammospiza 属的鸟类。体型长约13至15厘米。其前额有深棕色斑点,上体棕色,带有较暗的褐色斑纹,眼先有很短的黄纹,下颏有白色条纹,腹部浅棕黄色。栖息于北美东岸和南岸的盐沼和潮间带,偏好密集的盐生草丛环境。
外形特征:海滨沙鹀是一种小型鸣禽,体长可达13至15厘米,翼展约18至20厘米。头部特征明显,前额有深棕色斑点,上体覆盖着棕色羽毛,饰以较暗的褐色斑纹。眼先处有一道短小的黄纹,沿着下颏延伸有一白色条纹。腹部呈浅棕黄色,整体外观与麻雀相似。这种鸟体型较小,头部扁平,尾部较短。喙部较细弱,上下喙边缘不完全贴合,略向内弯曲,形成微小的缝隙。
鸣叫特征:海滨沙鹀的鸣声是一种沙哑的嗡嗡声,类似于远处红翅黑鹂的叫声。
生活习性:海滨沙鹀通常栖息于半开放地带的灌木丛中,偏好盐沼和潮间带的环境。非繁殖季节,它们倾向于群居活动。繁殖季节,海滨沙鹀会在地面或灌丛内筑造碗状巢穴。它们主要在草地或沼泽地活动,食物以昆虫、无脊椎动物和种子为主。具体而言,它们会食用多种昆虫,如蝗虫、甲虫、毛虫,也会吃蜘蛛、小螃蟹、蜗牛、端足目动物和海洋蠕虫。在秋冬季节,海滨沙鹀的饮食中会加入大量的种子,如大米草和滨藜。
生长繁殖:海滨沙鹀的繁殖行为包括在盐沼或潮间带的适宜地点筑巢,巢穴通常建在盐生草丛中。雌性海滨沙鹀会产下2至5枚蛋。
区别辨识:海滨沙鹀与其他类似物种如尖尾沙鹀和纳氏沙鹀的区别在于体型更大、颜色更灰,头部和身体的标记更为模糊。幼鸟的羽毛比成鸟更偏淡黄色,具有明显的眉毛纹,缺乏翅膀上的红棕色斑块。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海滨沙鹀分布于美国东海岸和墨西哥湾沿岸,从南部新罕布什尔州至德克萨斯州南部的盐沼和潮间带。部分北方种群冬季会迁徙至维吉尼亚至佛罗里达北部。
其他:海滨沙鹀共有七个亚种,其中最北端的亚种maritima繁殖于缅因州到北卡罗来纳州北部,迁徙至维吉尼亚至佛罗里达北部越冬;macgillivraii亚种则从北卡罗来纳州中部至乔治亚州南部,全年留驻;peninsulae亚种分布在佛罗里达州墨西哥湾沿岸,从坦帕至半岛地带;fisheri亚种居住于阿拉巴马至德州东部;sennetti亚种位于德克萨斯州南部沿海;mirabilis亚种,即Cape Sable海滨沙鹀,栖息于佛罗里达州埃弗格莱兹的淡水沼泽,已被列为濒危物种;而非常黑暗的nigrescens亚种,即Dusky海滨沙鹀,曾栖息于佛罗里达州大西洋沿岸的沼泽,于1987年灭绝。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海滨沙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